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磁州汇自然山川之形胜
集历史文化之大成
通秦晋海岱之重地
居南北交通之要冲
千余年来,无数将相王侯、英雄志士在磁州建功立业、名传千秋。
一代霸主曹操在此观兵讲武、大展宏图;
北朝名将兰陵王在此假面冲阵、一战成名;
民族英雄岳飞在此挥师抗金、筑城募兵......
当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往事,只有文化和故事还在说话,记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和乡愁。
·康熙皇帝·
清康熙年间,皇帝施行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工农生产、发展文治武功等政策,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国家文化艺术达到空前强盛。在此影响下,磁州地方官府结合当地山水、人文、城镇之特点,重规划、崇自然,遂有众所周知的磁州八景。其中,官路荷风是八景之一,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巡视途中,驻跸磁州,于官路射柳赋诗,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
磁县鼓楼(景嵩楼)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时任知州任塾为凸显古城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的格局,遂以鼓楼为中心,修建南北东西四门楼:南门楼曰景嵩楼、北门楼曰拱极楼、东门楼曰迎旭楼、西门楼曰庆成楼。鼓楼南北正中置有拱券,成为日常车马行人的交通要道,久而久之,从鼓楼通南北的道路成为驿使传送公文的必经之地,官府在此设休闲驿站,建皇帝出行宫苑,此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马大道。道路全程贯通磁州,自邯郸入境,经五里铺、台城铺、车骑关、杜村铺、十里铺、北关、南关偃月桥、西陈铺、南十里铺、王家店、官渡漳河出境,全长八十五里有余,当时所有朝廷公文传递,仕宦名流往返,南方各省贡品进京,全经官道往来。
··官路荷风··
磁州巡抚都御史王日藻,为维护官道畅通,确保信使路途神清气爽,捐出自己的俸银,沿官道两旁种植垂柳一万三千株,考虑到垂柳性喜湿地,每隔三里凿一眼井,起名:浇柳官井。沿路沟渠栽植荷花,盛夏来临,荷花盛开,垂柳依依。《磁州志》记载:“出北门十里,夹中菡萏,叶香花色,与柳荫掩映,行人每停辔不忍去。”可见,当时官路不仅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还兼具丰富的生态景观,堪称磁州通往京城的“景观大道”。当时的磁州知州任塾见此景咏怀:“两行垂柳下,十里荷花鲜。夜长侵桥路,穿穿出稻田。红姿晨弄日,翠袖挽拂烟。不惜春风送,行人缓着鞭。”此番写照,正是磁州古八景“官路荷风”。
··· 古磁州地图···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西巡回銮,过河南,驻磁州。当时,磁州领滏阳、武安、成安、邯郸四县,隶属于河南彰德府,河南巡抚徐潮携州官及百姓在官路恭迎圣驾,以磁州白莲藕为主原料,配以色泽鲜艳的蔬菜为辅料,别出心裁,经“藕厨”精心烹、炸、炒、蒸、炖、煮,做出十八道全藕宴,加上拼盘花样翻新、造型精美绝伦,成就形色味俱佳的“磁州绝藕宴”。吃遍山珍海味的康熙皇帝,品此佳宴,甚是满意,盛赞磁州白莲藕堪称天下一绝。
康熙皇帝沿官路北行,见官路两旁垂柳根深叶茂,长势喜人,心生喜悦之情,行至北门五里开外,命停车下马,遥指一株参天柳树为目标,令皇太子及扈从大臣同射三巡,而康熙皇帝每发必中,一时之间,臣民瞻仰,成为千载盛事,磁州官路因康熙皇帝驻足射柳,亦被后人称为“御路”。次年二月,即康熙四十三年二月,河南巡抚徐潮为昭示康熙皇帝文攻武略神采无双,特在康熙皇帝射柳之地建“射柳亭”纪念,并作“御射碑文”勒碑于射柳亭中。
····射柳图····
因年代久远,射柳亭现不复存在,但河南巡抚徐潮所作“御射碑文”,载于民国磁县知事黄希文编撰《磁州志》中,成为磁州后人追古思今的宝贵史料。
《磁州志》载射柳碑文
“康熙四十二年,岁在癸未冬十二月庚辰,皇上西巡阅兵回銮过豫,是日,驻跸磁州。率皇太子及扈从诸臣遥指嘉树,挽弓拟之,凡射三巡而皇上每发必中。”碑文开篇介绍康熙皇帝驻跸磁州的时间、缘由及即兴射柳之情境。清朝历代帝王重视骑射,并将“国语骑射”作为八旗之根本,尤其在康熙时期,清政府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侵略,同时康熙帝三次亲征准噶尔,粉碎噶尔丹分裂祖国的阴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康熙皇帝西巡回京,有感于我磁州民风和畅、物产丰饶,在此射柳百发百中,引发观望臣民由衷赞叹。
康熙皇帝过河南在磁州御射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当时,磁州处于中原中心位置,皇帝亲临此地,展示骑射之术,以此激励皇子臣民为公要勤奋务实,可谓意义深远。巡抚徐潮深感责任重大,不免发出感叹:皇帝在此地射柳,难道是为了让我们仅仅一观吗?碑文有“而军容倍整于昔,岂徒观德而已哉?”为此,在御射柳树旁修亭一座,名曰:射柳亭。
····· 乾隆皇帝·····
乾隆年间,皇帝重视社会稳定,关心百姓疾苦,倡导文化自信,在位期间,多次巡视地方治理,考察官吏政绩,体察民风民情,因乾隆皇帝善于即兴著文吟诗,凡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皇帝亲笔题诗。磁州官路射柳亭就有乾隆皇帝御题诗作。
据《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十五年九月高宗皇帝:“奉皇太后率皇后谒陵并巡幸嵩洛......丁巳上驻彰德府”。乾隆皇帝南巡嵩山,经过磁州,看到天下太平,滏河水运繁盛,往来商贸交往兴旺,官路两旁店铺林立,内心深感欣慰。至射柳亭,眼望水中荷叶亭亭、路边杨柳依依、空中雁鸣阵阵,想到多少年前,圣祖皇帝在此援弓射柳,遂有感而发,挥笔题诗:
射柳名亭气象雄,
千秋圣日照临中。
肯教贞观专前美,
直令由基败下风。
安不忘危四时狩,
所期无逸万方同。
孜孜神武心恒笃,
未敢亭前一引弓。
诗中先赞磁州生机勃发的雄伟气派,再赞圣祖皇帝的文治武功无人超越,其中,贞观是唐朝的国泰民安的重要标志;“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着名的神射手,《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意为:圣祖康熙的文治武略敢教唐太宗、养由基来称道拜服。最后,用“安不忘危、孜孜不倦、心意恒笃”的治政理念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