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龙门原名称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阙,是我国古代建筑、宫殿、陵墓、祠庙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称为“阙”,表示大门。这里,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东都城的西南方和南方,山壁陡峭,香山和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中流,远望如阙,故称“伊阙”。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称为阙塞;东汉时设立伊阙关,是洛阳八关之一;北魏设立阙口关,并置功曹官吏;隋炀帝时称龙门;唐朝时设龙门驿。伊阙自古为关隘要塞,地形险阻,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洛阳通往南方的交通咽喉,是拱卫京都洛阳的天然门户。
隋仁寿四年(604)十一月,刚登基不久的隋炀帝来到了洛阳。他登临邙山,俯瞰洛阳地势,观赏伊阙形势,说道:这不是龙门吗?自古帝王为何不在这里建都?大臣苏威附和道:古代帝王并非不知道,是专门等待陛下您呢!隋炀帝龙颜大悦,称赞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指出:“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基时。”决定在伊、洛之间建设东京。东都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西18里,龙门成了东都洛阳城南的天然门户。东都洛阳城宫城的南正门则天门(唐称应天门)、皇城的南正门端门和外郭城的南正门建国门(唐称定鼎门),正对着伊阙。因为隋唐时期都城以龙门为南北坐标,地处国都之南,东西两山之门如天然大门,封建统治者把“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所以,把正对着洛阳宫的伊阙改称为“龙门”,正好呼应了隋炀帝赐名龙门的美意。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诏令尚书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历时一年完成。大业二年(606)四月二十六日,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返回刚建成的东都洛阳城,就是从龙门,陈列法驾,千乘万骑,浩浩荡荡,经建国门、端门、则天门,进入东都洛阳城,入主新都城。二十七日,隋炀帝登上皇城端门宣布大赦,免收全国当年租税,东都洛阳城正式启用。洛阳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是隋朝顺应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进行国家建设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自此,龙门的名字使用至今,如今从洛阳桥南至龙门的观光大道也被称为龙门大道。
唐贞观十五年(641)魏王李泰完成的龙门宾阳南洞造像碑称“伊阙佛龛之碑”,大概是为了取名文雅之故。北魏晚期和唐朝前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寺遗存,因地处龙门,被称为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