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桂芳/文 张郁/图
商业零售品牌里,河南很少有像开封三毛集团一样的商业集团。它从商超起家,涉足酒店、便利店、酒业、影城、服饰、物流、俱乐部、健身房、洗衣连锁等和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多个板块,甚至还有“水”。
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豫企这些年一直在做的突破。对于开封三毛集团来说,如何在商业王国里追逐变化、拥抱机遇,追逐高质量发展,也是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话题。
【从一个小档口起步到拥有30余家公司的商业帝国】
见到朱红,恰好听到她在聊实体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话题。
“我连续五年都在提这个话题,希望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更应该被关注、支持。”朱红对围着她采访的记者说。
何以如此重视这个话题?这要从她创业史上的“不容易”说起,更要从她庞大的商业帝国说起。
1993年,朱红夫妇在开封省府西街租下30平方米的档口,做儿童副食批发,并起名“三毛”。
经历过7年夫妻店的艰辛,夫妻二人在2001年的时候,在开封开出了“大卖场”业态,这是河南首家上万平米的大型购物中心,是豫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休闲、购物、娱乐、餐饮、时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也是河南民营企业第一家。
随后的三毛迈开了向关联服务产业链进军的脚步。温泉洗浴中心、旅游公司、便利店、民宿民宅、电影院等逐年开设,形成了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链,并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企业。
官网资料显示,尤其是2013年时,三毛集团投资20亿元在湖北广水打造出广水生态城,成为了一个将地产项目推到外省的集团公司。
朱红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2019年,公司还在追求变化。比如民宿民宅和影院两大业态,将推出加盟模式推进品牌发展。
“原来的电影院以直投影院为主,都在开封,现在准备采用输出管理团队的办法,开放加盟模式,让影院品牌走出去。”朱红说。
【2019年,接连整合十多家水企】
追求变化,让人们看到一个低调而充满理想的三毛。
三毛集团的版图里,水是一个开拓已久的产业。2003年,三毛水业试运营,从第一家加盟店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319家店面,消费群体辐射到40多万人。从年销售几千桶纯净水,成长为今天的河南省第二大纯净饮用水生产企业。
2019年,在中国企业转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新形势下,三毛集团迈入新的领域,成立了三毛水资源(中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毛水投),将总部设在广州。
随后,三毛水投接连出招,走向“买买买”的道路:入股和整合信阳鸡公山富锶山泉水饮品有限公司、湖南天天旺饮料有限公司、广东稀世锌泉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水企,水厂地域涉及到河南信阳、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安徽、江西、河北等多个省份,水源地也覆盖了山川泉水、原始森林地下水、古时旱井水、地下深层自然水优质水源头。
“整合有品牌、缺资金或者缺人才的企业,让这些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发展下去,这是我们的初衷。”朱红说,这是三毛集团目前在着力做的事情。
为何如此整合?朱红认为,通过资源整合,把一些小的水厂归入旗下,以大带小,整合现有的企业。三毛集团自身可以实现“有容乃大、合成天下”的追求,而且也是三毛集团一直所追求的围绕着老百姓健康生活所需的一个方面。通过此番整合,三毛集团也计划成为中国最大的水资源企业的成长平台。
【河南能否走出一家全国知名的商业巨头】
在河南,开封三毛、许昌胖东来、洛阳大张、信阳西亚和美、南阳万德隆等均是从地市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头,也是当地的商业霸主。可见河南是有实力培养出全国知名的商业品牌的。
想要企业能够迈步向前,成为本土成长起来的耀眼明珠,企业期盼政府部门怎么做?
朱红说,作为真正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并不希望政府给多少政策支持,真正需要的是他们持续关注企业发展。
“给企业一些宽松的环境,比如当在发展中遇到“卡壳”时,政府职能部门及时站出来给予协调解决,让它顺畅的过掉这一关。”朱红说。
朱红举例说,就像开车时,前面有一个石头挡着,如果没有人帮司机搬石头,车就卡在那了,卡的时间长了,企业损失日益惨重。对于企业来说,是希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政府和企业间搭建起顺畅的沟通机制、政府对企业及时的指引和服务,当企业遇到问题时,职能部门能够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让企业不要在那里“卡壳”。
“三毛在开封成长起来,自己感到很幸运的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帮助企业壮大、疏通各方面的难题,所以就成长起来这样的一个民营企业,才有了今天的三毛。”朱红说。
【呼吁培育壮大地方骨干企业】
在今年的河南省两会上,朱红带来了关于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的建议。
朱红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于将深情的目光投向外来企业,而忽略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在本地生长起来的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
“我们希望不是亲谁疏谁,而是对所有企业,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土生土长的,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朱红说,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奔跑。
她举例说,许多地方名牌产品的打造、明星企业的成长,也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细心呵护下才得以成功的。河南的大多本土企业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希望在本土平稳、长久发展,有着做百年企业的志向,并在就业、纳税、公益多重社会责任中进行贡献,政府应该给予关爱。
在如何培育壮大地方骨干企业上,她建议将培育壮大地方骨干企业放到打造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本土优秀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企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政府要出台并落实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负。
朱红提出,骨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个体,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多年来,他们对社会的奉献、对民生的稳定,都起到过重要作用。而在当下,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让这些老企业、骨干企业处在转型、调整等重要关口,当地政府应该给予关注和扶持。
(编辑 吉倩倩 郭爽 首席编辑 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