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老兵老李聊老许昌】
失去的许昌老街,鲜活的许昌故事
文‖李文福 图‖网络
多年前,我家隔院门口东是吕家,早期他们家是做电器维修行业的。从我们两家进的后院住着11户街坊,通过一只能侧身过的夹道,可以到后街,就是瓷行街,因南为上,北为下,到城河那里去,过瓷行街也有通途,只是这里到城河也分支了俩小的东、西拐向北的不规则的胡同。(想看看老兵老李上回聊了咱老许昌的啥地方啥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的你,记得多年前富裕的代名词“万元户”吗?)
我们对城河的概念就是可以成就快感的向往地的昵称,称其为“河沿”。
吕家和粮店是土成家的左右邻居,大槐树就在他家的院内。
土成家屋后住着石培仁家和申,李三家,原来和我们的后院是互通的院子,后来隔开了,他们就属于瓷行街的居民了。
大同街粮店原是孔家的祖传两进院,后院正房是有几级台阶,带檐廊,上下十几间屋的两层楼。朝东开的后院门在楼的左边,院后与城河之间有一直径两米的吃水井,那是他们孔家挖掘的甜水井。
孔家院后来被公家收走,成了大同街粮店。粮店过厅东的南北两间房保留了,住着孔爷的女婿丁老师一家,孔爷的外孙丁合生比我大几岁,在许昌火车站工作,他妹新民和我是同窗。
1966年以前,孔爷爷常搬把太师椅,用宜兴紫砂壶喝茶,冬天坐在门口廊下晒太阳,夏天坐在对面邮电局院后的阴凉处,扇着扇子纳凉。很富态的老人,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隔樊家里胡同的南关派出所,原来也是带过厅的三进院。咨询过好多人,都说不上来它的旧主是何方神圣。
记忆犹新的是1964年夏季,好像是三伏天,我12岁。那天中午我刚走到孔爷爷常坐的位置,突听轰然的塌方声和地颤动感,把我惊的直发呆。
只见派出所的两层临街楼坍塌了,他不是倒塌,就像是被房顶压垮的那样,砖头瓦块堆积着坍塌的,立见尘土夹杂着纸片冲出满天飞舞。太突然,特吓人,是让人不知所措的景象,随后也惊动到了所有人奔来观看。好在是正中午没人上班的时候,也就没有伤到人而万幸。
第二天,我还捡到了飞落出来的白色,有巴掌大的,长方形户口登记硬卡片,上面用好看的正楷记载着个人的信息。
倒塌的楼好多年后才盖了一所木工房。文革初期,陈德领画的漫画还贴满了倒塌后余留的北墙上。
倒塌后的门面楼,没有影响到住在北墙后院的几家住户,有理发的赵,孟,汽车站的吴,许昌做棺材的大师伊玉新。
倒塌楼的东山墙留着一间房,后被水厂的张炳林整成了水房,对外卖自来水,二分钱一挑(两桶为一挑),买的多优惠,凭他盖着“张炳林印”章,有邮票大小的纸牌买水,这个小小的水站,养活了他一家七八口人,也服务了好几条街上的需求,在我1974年2月退伍回到许昌后,看到在木工房前路边(樊家里胡同口东),建了一个公用供水水点,是每月按人头均摊水费了。
张炳林水站北是大同街食品厂的冰棒供应处,在夏季,这个窗口小胡同里采购冰糕的商贩是络绎不绝。
冰棒厂给机器降温的水,通过张炳林水站前的下水道,连接到大同街路北的下水道顺流而下,那水流很大而且是热水,不知谁发现了这机关,打开了上面的水泥盖板,在这几十米长,深宽50多公分的下水道上,成了洗衣服的流水线,无论男女老少,都以抢占先机为快的洗衣,刷鞋,洗脚,反正这水也是顺着樊家里胡同的地下,白白流进了护城河。
在50年代后期,往东是食品厂(大同街小学是1963年才有的),紧挨着是理发店。除有三个大小不等的院子外,路北基本上就全是民居了。
大同街到南关街向北第一家是当期响彻许昌地区的名医“纪大夫”的诊所(人称纪先儿)。它的北面是一商家,还有发小们常光顾的连环画出租屋。
此处北往西拐就是多家经营膏药,白铁器的顺河街了。这里有一可以通向大同街的院子,只是这院里有一个很大的坑。
1963年我们这十多家才通上了照明电,是冀柄戌找关系,让我们结束了用煤油灯的时代。
60年代中期,凭粮本供给的有粗粮,要把粗粮细作,是冀丙戌做的饸饹面活塞式压饸机,把蒸熟的红薯面压成了面条,食用于凉拌,热炒都比窝窝头好吃多了。
那时全国都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行动从柄祥家门口开始挖地道,要和街上的主地道连接上,参与其中有很多的趣事。我家门前留的地道通风口,在房改拆迁时的90年代后期还在。
无论是压饸饹面或者是挖地道,我们街坊四邻都是群策群力,男女老少都齐上了阵,虽是义务奉献的,也是其乐融融的忘我劳动。后来这条街改造成了柏油路,算是步入到了些许现代化的阵营中。
【作者简介】李文福,1952年生,党员,昵称“兴城老兵”。自幼居许昌市大同街(旧称老洋街),因是回族人,又得“赛尔德”(以穆斯林习俗依阿拉伯语“获祝福”意)经名。1970年冬入伍,1974年退伍至许昌地区土产公司,后任分公司党支部书记。2003年调入西继迅达电梯公司工作至退休。喜读书,爱文学,痴迷于挖掘老许昌记忆,迄今已著书《许昌回民》、《百年洋街》、《老兵随笔》三部。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