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原创】喀琅施塔得·诗和远方(21)
彼得堡秋天的早晨,凉风习习。在清晨的凉风中,我们随车前往喀琅施塔得。一路上,森林,树木,原野,满眼绿色,令人羡慕。到达喀琅施塔得,下车后海风阵阵,风衣是必备佳品。这里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军港,岛上可以参观堡垒以及海军大教堂。
俄罗斯是传统的海上强国。自1696年海军组建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俄罗斯海军主要由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四大舰队组成。
1703年彼得大帝从瑞典手中夺得科特林岛后建立喀琅施塔得。喀琅施塔得是建造在从芬兰湾浮出的科特林岛之上的要塞城市。彼得大帝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一小岛对防卫圣彼得堡的重要性,于是在建造圣彼得堡的同时,也开始建造这一要塞工程。一年后,应急要塞的建设完工,被看做世界上最好最坚固的海上堡垒之一。还有了一个德语名称“喀琅施塔得”,意思是“皇家之城”。其后,它先后经历了沙俄时期、前苏联时期,都被用作波罗的海舰队的军港,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这座城市才首次对外国人开放。
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又从瑞典手中夺得科特林岛后建立喀琅施塔得。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而他也当之无愧的称谓俄罗斯的海军之父。
1921年一群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士兵及其平民支持者发动反对喀琅施塔得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叛乱,他们要求言论自由、停止关押入集中营、改变苏联战争政策、停止共产党对苏维埃的控制以及允许更多的私人财产。苏联战争部长和苏联红军总指挥列夫·托洛茨基与叛乱者短期谈判后派军进入喀琅施塔得严厉而及时地镇压了叛乱。这是1991年苏联解体前在苏联本土上最后一次发生反对共产党的大规模叛乱。
或许是来得太早,喀琅施塔得一片宁静,鲜有人踪。没有想象中军港的戒备森严,反而有种不太真实的宁静之感。海边静静停靠着一些军舰,作为门外汉,说不出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舰艇。有两三个俄罗斯大叔或大爷,一脸冷峻地在海边垂钓。呼啦呼啦地来了我们大群游客,大叔大爷们却也丝毫不受干扰,专心垂钓,真是物我两忘。
晨曦中的海军大教堂,白色与金色相间,宁静而典雅。战争与军人,永远意味着危险和牺牲,也许,上帝与信仰,能给人安慰。
大教堂前,是石板铺成的广场,有种厚重的感觉。广场一侧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战无不胜的朱可夫雕像。不过鉴于自己日益糊涂的记忆,我也不敢肯定是否记得正确。即使不是朱可夫,也应该是某位战神极的将军。雕像一手叉腰,一手指点江山,胜利者姿态。于是我们也一手叉腰,一手指点江山,COSPLAY一番胜利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