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11篇。
赵匡胤的幸运
赵匡胤在郭威账下当小兵3年,一直未有提拔。
不知是不是郭威觉得赵匡胤这样贸然投奔,有点不靠谱。还是赵匡胤出入江湖时受了挫折,现在懂得藏拙,懂得容忍。
但是没关系,年轻人,不要太在乎一时的挫折,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积累蓄势就有超车的机会。现在,是学习提升的阶段,只要有酒喝、有朋友交、可以论武、可以进步,就是莫大乐事。
图片源于网络
更关键的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赵匡胤在这里得遇名师,跟对了人、走正了路,在郭威、柴荣(即郭荣,为郭威养子,本姓柴,按习惯称柴荣)的悉心培养下茁壮成长,更偷师学得"黄袍加身"的不传之秘。
朝中乱局
这中间,郭威平定河中,李守贞自焚身亡;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相继兵败;随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封为邺都(即魏州)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节制河北各州郡。
当时朝中的情况是:皇帝年轻、经验不足,大权掌握在顾命大臣手中。
顾命大臣五个:苏逢吉为宰相,杨邠为宰相兼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掌管禁军,三司使王章管财政。
朝中大臣矛盾突出,相互争权。史弘肇、杨邠、王章与郭威交好,好比四人帮。苏逢吉与他们矛盾深重。
皇帝刘承佑厌恶顾命大臣,不喜欢被他们摆弄,想让亲信掌权。史弘肇、杨邠等人又蔑视皇帝。
于是,苏逢吉趁机通过交好皇帝身边亲信,在朝廷形成另一股势力,与其余四个顾命大臣相抗。
诛杀重臣
正好李守贞等三镇被平叛,皇帝刘承佑志得意满,忘记了自身处境,以为可以顺风顺水了。
图片源于网络
他舅舅,就是皇太后最小的弟弟李业,没啥才能,但被刘承佑信任,他见皇帝高兴,大肆吹捧,并借机索要职位。
刘承佑满口答应,让他干宣徽使。宣徽使是个要职,专管皇帝诏令。
这个事,李业曾经求过他姐姐,也就是太后。太后怜爱这个最小的弟弟,但被史弘肇、杨邠顶了回去。
刘承佑以为这事简单,直接下了任命,结果又被顶了回来。刘承佑火了,这还了得,他们还把我当小孩,我连这点权力都没有!
李业等身边亲信开始不断煽风点火,最终促使刘承佑下定决心,故意下旨叫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人入宫议事。
图片源于网络
结果,三人刚进门就被乱刀砍死。
四人之中只剩其一,郭威,皇帝瞄上你了。看来你是在劫难逃。
枪杆子里出政权
就目前来看,刘承佑好像占了上风。但他忘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没想到,中间会出岔子。
他毕竟年轻,登位时间又不长,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还是不足,不仅要杀郭威,还要趁机将旧大臣势力一网打尽。
太急了,胃口又大。
950年,他与李业密谋,诏令邺都行营的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后避郭威讳,改为郭崇)等人诛杀郭威、王峻,诏令镇宁(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李洪义诛杀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
郭崇是跟随郭威平叛李守贞立了功的,一起扛过枪、砍过人;王峻跟史弘肇关系好,也是与郭威一起平叛过李守贞的,因军功升至宣徽使,当时正在郭威军中监军;王殷则素来与史弘肇交好。
当时郭威、王峻在邺都,王殷在澶州。
可刘承佑不知怎么想的,只派出供奉官孟业一个人去下诏令。
图片源于网络
于是,孟业带着密诏就出发了,他预计的路线是先到澶州,再去邺都。
刘承佑干这件大事时,只顾着和亲信李业商量去了,没和老持稳重的苏逢吉通气。苏逢吉知道后,大吃一惊,太匆忙了,怕出大事。
李业这个亲信又说,怕什么,我交代人,去把郭威和王峻包括柴荣留在京中的家属都杀了!
供奉官孟业到了澶州后,苦了李洪义。他虽说也是刘承佑的舅舅,但向来胆小怕事。接到密令犹犹豫豫,生怕王殷已经知情了,不敢动手。
左右为难,李洪义干脆把孟业带到王殷那去,让他们两人对决。
王殷直接就扣留了孟业,把密诏送给郭威。
诏书由此泄密。可以说,后汉的灭亡,李洪义为他外甥皇帝做出了很大贡献。搞得后来郭威都不好意思,只好给他加官进爵。
郭威知情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留待下篇。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对《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后续连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