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1958年撤区并乡以前,巨野县;共划分11个区,城关为第一区;1958年秋,全县划为11处人民公社,城关区更名为城关公社;1978年调整社队体制。全县划为21处公社,城关公社继续沿用;1983年全县改设5镇、21个乡,城关公社改名为巨野镇;2001年,乡镇规模调整,原巨野镇、新城乡、吕官屯乡合并为新的巨野镇。
南关居委会
南关为县城居民区,古时县城周围设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为关,城门外称关厢,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称名南关。
北关居委会
明洪武4年(公元1372年),有郝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立村名为郝园。后因巨野县筑城,地处县城北部,遂更名为北关,沿用至今。
西关居委会
明朝洪武年间,西关居民各姓氏大多由山西移民来巨野西关厢定居。
一街居委会
一街,位于巨野县城古城墙内东门里,明清两代属于东隅。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区第一大街,1983年,改为巨野县城关镇一街居委会。
三街居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巨野第一区公所将县城区以老城墙为界线,东门里为一街,南门里为二街,西门里为三街,北门里为四街,东门外为五街,南门外为六街,西门外为七街,城内东南角为新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七街八队的由来,因三街位于县城西门里,三街由此得名,沿用至今。三街由前郭街、后郭街、西南隅、单家胡同四部分组成。
新城村
明洪武年间,张氏、王氏、赵氏、常氏族人由山西迁此定居,取名大柳楼。后由于杨将军官居都督,在居官时救驾有功,顺治年间安置此处,遂定居此地,取名新城村,沿用至今。
坡刘村
明朝嘉靖年间,刘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巨野城南门路西,后搬迁城南15里,取村名坡刘村。
东赵官屯村
明朝永乐二年,赵氏族人由山东黄县(龙口)迁居此地,取村名赵官屯,后因村内人口剧增,孙氏族人东迁村外,故取名为东赵官屯。
十二里庙村
明朝永乐8年,李氏族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镇迁此定居,因村东头有一关帝庙,且距离县城12华里,因此取名十二里庙村,沿用至今。
高楼村
清朝雍正5年,高氏族人由青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高楼。
东庞庄村
元末明初,庞氏族人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为庞庄。
前薛村
前薛村由前薛庄、后薛庄、吕庙三个自然村组成。明朝正统年间,五世祖薛孟瑜率众族人自巨野城南张庄迁此定居,同时建两个定居点,前薛在南,后薛在北。明朝永乐年间,由吕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建一庙宇,故取村名吕庙。
西薛村
清朝乾隆年间,薛氏族人自本县chang昌邑高庄迁于古县城西郊,以姓氏取名西薛村。
西赵庄村
明朝洪武年间,赵氏先祖率民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诸城市,复迁巨野县大义集程庄。天启年间由程庄迁至县城东关一街。康熙二十二年由东关迁至南关,咸丰四年由南关迁至城南4公里处定居,取村名西赵庄村。
堌堆庙村
关于堌堆庙传说有二,其一为蚩尤墓之说,其二为彭越钓鱼台之说,二者均有史书记载。明洪武年间,相继有孙氏、王氏、苑氏迁此定居,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i,明代,段氏汝旦任巨野,以昭功德,在堌堆上始建庙宇,故村名堌堆庙,沿用至今。
英王庄
明朝嘉靖年间,有王氏自济宁迁居于此,起村名为大英村,后更名为英王村。
陈官屯村
明朝永乐年间,姜、周、陈、刘、唐等13姓族人随燕王征北时,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13姓当中,陈姓官最大,故起名陈官屯。
万堂村
明朝洪武年间,万氏族人由山西洪洞迁巨野县城东南部定居。
曹庙村
明朝洪武年间,曹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前次定居。
姚楼村
据姚氏族谱记载,在金末元初,姚氏族人由河南迁此定居。人称城角姚楼。
魏海村
明朝永乐年间,魏氏族人由云南迁此定居,因姓氏取村名为魏海。
南赵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有赵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以北迁居于此,起名南三里赵庄,现在更名为张庄。又因从前村里居民从事碾米业的较多,故又成为碾米赵庄。
周庄村
明永乐年间,有周姓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起名周庄,因在县城南五里,又叫城南五里周庄。
大李庄
明朝永乐年间,李氏族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此定居,立村名为大李庄。
常桥村
明朝永乐年间,杨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村北有一水坑,故取名杨坑。清顺治年间,村庄东迁到关帝庙处,改名为杨庙。1980年,村前开挖新洙水河,河上建一石桥,又因村中已无杨姓居民,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92年10月更名为常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