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陈 侃位于榆次城西南11.7公里的平原区,108国道西侧。东临108国道,西毗褚村,南连东白,北接东长寿。总面积2.6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地资源,交通便利。1958年至2001年,是陈侃人民公社和陈侃乡党政机关驻地。
村名由来
原名“真肯”,有人认为有可能是由“秦坑”演变而来。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夸耀武功,这就叫“坑”。据传此处曾有秦军阵亡将士覆土夯实的土堆。也有人认为“真肯”是“陈侃”。
明代时,称为“陈铺”,显然是以望族姓氏与单位名称命名的。后来,将“铺”改为“侃”,意为陈姓村民崇尚追求刚强正直、和乐从容等美德。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设东白一都或二都,领都为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榆次西南路乡。民国八年(1919),属榆次第四区第十四编村,辖东白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与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设榆次第三区陈侃乡,辖陈侃、东白、褚村、内白、修文、东长寿6村。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属东阳乡、张庆曙光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约83户500人;1978年220户110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516户1540人,户籍人口476户1361人。户籍人口中,男749人,女612人;0—14岁348人,15—59岁821人,60—79岁163人,80—99岁29人。全部为汉族。
坐地户姓氏先有李、陈、肖等,后以肖、陈、李、褚、王为主。民国初年,王姓从怀仁迁入。村中另一陈姓祖籍河南。截至2014年底,按户主统计全村有9个姓氏:
李(112),肖(105),陈(95),王(70),褚(58),郝(17),魏(11),朱(7),张(1)。
历史大事
晋永嘉六年(312),匈奴人刘聪派刘曜北上攻榆次,并州刺史刘琨遣部将张乔战于洞涡河岸之武观城(今陈侃一带),张乔败战死。刘曜陷晋阳,刘琨与左右数十骑,携妻子逃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据明万历《榆次县志》记载,榆次城至太谷有3个递铺,陈侃铺为三铺之一。(递铺,即宋、元、明、清时传送官方公文邮驿的简称,后也兼营民间邮件传递,是全国性的官方通信组织。元制每10里或15里、25里设一递铺,有铺司1人及铺兵若干人。邮驿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步递,一是马递,另一就是“急脚递”。)
民国二年(1913)农历七月十三日,涂水(今潇河)暴涨村庄被淹,损失惨重。
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二十年(1931),两次遭潇河洪水淹没,水深两米多。
民国三十年(1941)~1973年,村址陆续迁至现村址。
1956年,成立“恒光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全村通电。
1964年前后,通往108国道的小路取直,建起大门,取名“跃进门”。
2006年,修缮村内道路。
2009年,通蔺郊水,村民吃上干净、健康水。
古今人物
(一)综合名录
陈永立,清道光壬辰科文举人,曾任(山西)介休县教谕(从八品)。
肖五蛮,人称“陈侃五”。从小喜爱民乐,22岁随赵改全和太谷“郝村三”师傅学艺。他吹奏出的“四大套曲牌”委婉动听,在唢呐、管子方面更有独特之处,还能模仿老艺人毛毛旦、盖天红等特殊唱腔。“陈侃五”走到那里,那里总是围着一大群人听,在吹奏到最精彩处时,人们齐声喝彩或以吹口哨表示赞赏。
褚利生,1956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大学,就职于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高级教师。
褚昕爱,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职于榆次九中,中小学高级教师。
史晓丽,女,1970年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职于榆次二中,中小学高级教师。
经济发展
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为主。21世纪后养殖业成为村中的主导产业,并成立有博瑞奶牛养殖园区、威凯奶牛养殖园区、东宏奶牛养殖园区及尚品天香畜牧开发公司。蔬菜种植也有一定发展,种植业则以种植玉米为主。2014年底,全村拥有耕地面积为2803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112亩,主要品种为玉米;蔬菜种植面积为158亩;养殖户58户。
民国《榆次县志》记载,村里生产的“饧糖”曾闻名榆次城乡。20世纪50、60年代,村集体办有酱油坊、醋坊、豆腐坊、粉坊,在周围村庄有名。现村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物资供销业、金融服务业等。
公益事业
民国三年(1914)三月,初级小学成立,有学生47人,其中,女学生8人。解放后,成立村小学。1952年,成立扫盲班。2004年,新建小学,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服务于陈侃、东白、内白3村。2014年小学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14人,在校生157人。有幼儿园1所,设3个班,有幼儿8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113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66人。
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94.7%,新农保参保率达54%,60岁以上有200人领取养老金。
1963年,通有线广播,2008年,建立文化大院。2009年,通有线电视。
遗踪古迹
曾有:大佛寺(三进院,占地五亩,院内八棵直径五六尺的老槐树)、女娲娘娘庙、关帝庙、观音庙、天罗殿、河神庙等10座古寺庙。
古村街道呈“吉”字型,有五道门,位于“吉”字的五个边头上。传说村境内曾有陈探花坟,坟内有福禄寿喜四个石人和十二生肖石像。
民国《榆次县志》载,“陈侃村还曾有春秋战国时期智伯遗址——蓝台。”
现存青色砂石质陈氏家族石牌坊1座。该牌坊位于村东北约700米,南面石刻行楷楹联1幅。上联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下联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额题“永言孝思”。
武观城,曾是夏朝启王幼子的故城。也是榆次历史记载中的最早城池。《清一统志》太原府载:“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陈侃村,一名武观城。”《永乐大典》卷五二零四引《元一统志》:“今(榆次)县西南乡尝名武观,其城为武水所毁。”《竹书纪年》称:“王(即夏启)放武观于西河”,后筑武观城。《水经注》:“洞涡水西南流经武观城西北”。
民情撷要
农历三月初六为陈侃村庙会。